福建泉州历史上有发生过地震吗?

坤梅忱s286a539 分类: 地区问题 浏览1216次 2020-03-08 09:03

    采纳率:20% 书童 2020-03-08 11:03

    展开全部

    福建泉州历史上发生过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因万历《泉州府志》载“初九夜大震,……城内外庐舍圮,山石海水皆动,覆舟甚多,清源山等地裂多处”,故以往多有学者断定其为海啸。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综合比较与分析,认为此条资料系孤证,进而利用台湾海峡地震海啸波记录,估算出此次海啸源在泉州湾仅仅引起了微小的海啸增减水效应,根本没有形成破坏性海啸的条件。

    扩展资料: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

    据史料记载,主震前一天即发生前震,29日夜发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南部的椽石有两条毁坏,东南角有8条毁坏;洛阳桥被破坏;多处出现地裂缝;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

    泉州沿海覆舟甚多。莆水亦因地裂而干涸。漳浦南门外的田陷一穴,宽五丈余,深约二丈,水涌出,中有黑砂泥。南安民居坠坏甚多。同安庐舍多有倾颓者。

    安溪山川崩裂。福宁大震时田城墙崩塌数处,城中高大建筑多倾塌,乡间房屋倾倒无数。田地皆裂,并冒黑砂还带硫磺臭味,池听到如雷的响声等等。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所以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

    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此次地震破坏较重,分布范围广,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

    全部回答(4)

    • 乐帮达人 采纳率:21% 书童 2020-03-08 11:03

      展开全部
      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大地震有啊~~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说过因为5.12大地震老师特别说了那时候映象很深,还老是有谣言说我们这里也要大地震吓死人了

    • 乐帮达人 采纳率:20% 书童 2020-03-08 11:03

      展开全部

      福建泉州历史上有发生过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主震前一天即发生前震,29日夜发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南部的椽石有两条毁坏,东南角有8条毁坏;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

      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所以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此次地震破坏较重,分布范围广,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

      扩展资料: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泉州海外8.0级地震的强烈影响,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较大潜在地震威胁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来,泉州市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地震对泉州地区的威胁也在急剧增大。

      泉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历史上(公元1640年)发生过8.1级大震,长乐诏安地震活动断裂带贯穿我市沿海各县市。北西向活动断层与诏带在泉州地区交汇。同时,地震发生的频度、强度很高的台湾省与我市仅一水之隔,台湾的强震经常影响到我市。

      199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十分活跃,1994年9月1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晋江市金井以南海域发生5.3级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发生4.8级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



    • 乐帮达人 采纳率:16% 书童 2020-03-08 10:03

      展开全部
      百度有的
      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大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泉州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主震前一天即发生前震,29日夜发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南部的椽石有两条毁 坏,东南角有8条毁坏;洛阳桥被破坏;多处出现地裂缝;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泉州沿海覆舟甚多。蒲田城墙崩塌数处,城中高大建筑多倾塌,乡间房屋倾倒无数。田地皆裂,并冒黑砂还带硫磺臭味,池水亦因地裂而干涸。漳浦南门外的田陷一穴,宽五丈余,深约二丈,水涌出,中有黑砂泥。南安民居坠坏甚多。同安庐舍多有倾颓者。安溪山川崩裂。福宁大震时听到如雷的响声等等。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所以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此次地震破坏较重,分布范围广,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在地震活跃期的1445-1609年中,泉州-汕头地震带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
      发震时刻
      1604年12月29日10时左右
      震中位置
      中国福建省泉州以东近海海域(25.0°N, 119.5° E)
      震级
      8.0级(一说7.5级)1604年12月29日泉州8.0海外级地震在1994年昆明历史地震研讨会时定为设地震为7.5级.
      震源深度
      25公里
      详细分析
      福建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但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大地震不多,仅1445年12月12日在漳州附近发生过一次6级地震和1604年泉州近海的8级地震,6级以下地震的频度也很低。在历史长河中,地震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并不严重。因此福建沿海很早就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之一,特别是泉州,早在唐朝时期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城市,宋元时代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时)夜,泉州古城的人们刚要进入梦乡,突然传来一阵阵闷雷似的巨响把人们惊醒,顷刻之间山摇地动,房倒屋塌,整座古城象大海中的小舟颠簸不止,距震中1000多公里外的广西遂溪、湖北钟祥、汉川和上海、苏州等地的人们都感到了震动,我国东南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县记载了这次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和广泛,泉州府(今晋江地区)至兴化府(今甫田地区)受灾最重。山崩地裂普遍,涌沙冒水激烈,城楼崩塌厉害,民房倒毁无数,人畜伤亡众多。明、清有关的府志、县志和乡志等都记载有当时的灾情:顷刻间,泉州古城楼铺雉堞倾圯殆尽,城内外庐舍倾圯,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建筑十分考究的开元寺东西镇国塔遭到破坏,东塔第一层尖石坠落,第二层和第三层扶栏碎裂,顶盖槟石从南倒落。历史上有名的横跨海湾的梁式石桥——洛阳桥(建于唐朝,宋朝皇祐年间加以修理,全长 834米,共有58个桥墩),大震时受到损伤,强余震时"桥圯,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地震还使停泊在海边的许多船只沉没。莆田、南安、同安等地城墙崩塌,城楼、垛堞倾圯,城乡房屋倒毁无数,平地裂缝,涌出黑沙水。漳浦民房倒塌很多,兴教寺金刚像损坏,忠节坊、仙云坊二坊顶坠落,南城门外田中陷一大穴,涌出黑沙水。福建省一半以上的州县房屋都有破坏。
      尽管地震猛烈,灾情严重,仍有许多寺、庙、塔等古建筑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留存至今。泉州著名的开元寺就是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之一,开元寺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 屋架采用斗拱结构,犹如梁柱之间加斜撑,号称"飞天乐伎",既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又增添了建筑物的美观,带有闽南艺术特色,今存开元寺为清代重修。此外,闽南留存至今的大量明代民房建筑,不仅顶住了1604年大地震的摇撼,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亦未受到损毁,这些建筑物具有整体性好、连接牢、重心低等特点,墙壁一般都用砖、石交错砌筑,墙壁中的木柱或石柱均与屋梁紧密相加斜撑,十分稳定牢固。
      编辑本段1607年10月18日泉州强地震
      地层断裂
      编辑本段两次地震对比
      为了考证这次强震的震级与烈度之强,并同1604年那次大地震区别开来,我们特不厌其烦将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全部开列于下:
      (一)关于1607年强震的综合性史料记载
      1.“(万历)三十五年正月,泉州地震。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欞星门及东岳神殿、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府志》卷七十三《祥异》)。
      2.“(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门户动摇有声。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欞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县志》卷十五《杂志》)。
      单以上述两段综合记述来看,似乎1607年只有正月间一次“门户动摇有声”的地震,其它各项古建筑物的被破坏,则是八月间的飓风所致,与地震无关。但我们再详细考察现存文物的碑刻及翻阅其他文献,发现这两段资料的记述既太简略,又不完整,容易使人误解。事实上,1607年八月间发生了一次强地震,飓风、大雨、海潮一起齐来。主要是地震,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此,我们就得尽可能地对几个有关建筑物的受损原因与情况,作比较完整的了解。
      (二)洛阳桥是1607年八月地震时塌断的
      并不是1604年冬地震时损坏的。
      1.“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塌南四尺奇”(明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1609年刊石,现立于洛阳桥中亭)。
      2.“上(万历帝)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桥圮尤甚。而桥北石桥塌低于南四尺奇,潮至辄没,人不能行,渊趾剥落,十仅存三、四耳”(同上)。
      3.“万历三十五,地大震,桥梁圮,北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府志》卷十《晋江县桥渡·洛阳桥》)。
      4.“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阳桥圮,大梁折入于海,故址渐湮”(《府志》卷三十《名宦·姜志礼传》)。
      5.“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桥梁圮,址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桥南晋江詹君仰宪董其役,桥北惠安李呈春等董其役”(《县志》卷二《规制·桥渡·洛阳桥》)。
      6.“明万历三十五年修桥北,邑人李呈春董其役”(《府志》卷十《惠安县桥渡·洛阳桥》)。
      7.“会(1607年秋)地大震,洛阳桥梁折,太守姜公图修复之。……南不过一、二桥梁折、扶栏颓耳,可一葺而补也。桥之北甚矣,水道更移,曩者深坎今为平沙,水盛则四溢横注,穿溪荡浦。风涛复噬啮之,渊趾剥落,梁塌低于南四尺,潮涨辄没,人不能行。”(明崇祯十年刊本李光缙《景璧集》卷八《重修万安桥北记》,泉州市图书馆藏本)。
      8.“岁丁未地震,桥大圮,公捐俸挈力修之”(《景璧集》卷八《郡太守姜公生祠田记》)。这些资料确凿表明洛阳桥是在1607年即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时受破坏的。姜志礼立足的石碑尚存,绝无记错之理。李光缙是亲自经历这两次地震的泉州人,《景璧集》又是明刊本,所记情况也绝对可信,所以1607年秋天泉州发生了另一次强地震是没有疑问的。洛阳桥在这次地震中发生北面桥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梁折断好几根,并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等现象,破坏很严重,是洛阳桥建造以来最大一次的损坏。
      (三)泉州第一山青帝宫(即东岳庙)
      在1607年秋地震时全部倒塌。
      1.“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景璧集》卷八《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
      2.“万山第一之峰,旧为青帝行宫。万历丁未岁殿宇倾圮。”(《景璧集》卷八《帝君像记并赞》)。
      3.“万历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淫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
      东岳庙过去是泉州有名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后曾重修,竟在1607年秋的强地震中全部倒塌,连神像也压坏了,破坏十分严重。所以史料明确记载1607年秋天,是地震、大风雨同时而来。
      (四)清净寺在1607年秋地震时
      1.“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倾圮日甚。楼之坏者葺,欹者正,兹者隆起。……役始于万历戊申岁(1608年)之六月,竣于己酉岁(1609年)之九月”(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1609年九月立石,现在清净寺内)。
      2.“万历三十七年,地大震,楼颓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余人,污秽破坏。知府姜志礼、知县李待问捐俸重修”(《县志》卷十五《杂志·寺观·清净寺》)。
      3.“清净寺……隆庆间知府万庆,万历间知府姜志礼相继修”(《府志》卷十六《坛庙寺观》)。
      4.“乃积岁月之颓坏,兼值风雨之飘摇,屋虽未颠,栋其挠下,若及而葺治,犹有灵光,必徒任其丘夷,终然瓦解”(《景璧集》卷八《重修清净寺募缘疏》)。
      泉州清净寺建于宋代,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将近六百年,历代均有修葺。关于它在1607年秋强地震中受破坏的情况,《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祥异》编均无记述。而《县志》虽另在《寺观》编提到地震受损之事,时间却错为1609年即万历三十七年,幸而有李光缙所撰《重修清净寺碑记》原碑犹在,明确载明是1607年秋地震受损的,可纠正《县志》之误。因为它在隆庆年间(1567~1572年)曾修理过一次,所以经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地震,还不致全部倒塌,只是“楼栋飘摇日甚”,房屋倾斜,楼角颓毁,不得不于1608年的夏天开始进行修理。从工程费时一年零三个月来看,其破坏情况还是相当严重。
      (五)泉州知府衙门的大门和泉州府学
      的欞星门都在1607年地震中倒塌
      1.“(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坏府仪门、府学欞星门”(《府志》卷七十三《祥异》)。
      2.“(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欞星门颓”(《县志》卷十五《杂志》)。
      3.“(万历)三十六年(按:1608年)佥事陈治本、知县李待问修明伦堂戟门、欞星门”(《县志》卷四《学校志》)。
      4.“(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震,殿堂两庑坏,知府姜志礼修”(《府志》卷十三《学校》)。
      这四条资料都表明府学欞星门在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之间曾修理过一次,而具体时间及具体原因则互有不同,需要进行考证。第一说认为是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第二说认为是1609年受地震破坏的。第三说没有说明原因,只说在1609年修理。查第一说包括洛阳桥、东岳庙等在《府志》、《县志·祥异》编的综合记载同样都说是1607年农历八月间受飓风破坏的,而我们考据碑刻,才知道洛阳桥、东岳庙实是受1607年秋地震飓风破坏。准此推断,欞星门实是受1607年秋地震飓风破坏。准此推断,欞星门也是地震时受飓风所坏的。第二说虽记载是地震所致,时间却说在1609年的地震。凑巧1609年农历五月六日泉州还有一次“门户摇动有声”的余震,那么,到底欞星门是受这次余震破坏,还是受1607年地震破坏呢?应该查个明白。据“姜志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府志》卷二十六《文职官》上)和“张应泰……万历壬辰三十六年(1608年)以南驾部升知泉州府”(《府志》卷三十《名宦二》)两则资料来看,姜志礼当泉州知府的任期是1606年至1608年首尾三年。但1609年冬立《重修洛阳桥记》石碑仍以“泉州知府”署衔的姜志礼,文献记载已于1608年升任广东副使离泉,一年后因公要去北京,特地经过泉州,并仿照北宋太守蔡襄首建的洛阳桥在离任后一年再过该桥立了一块著名的《万安桥记》之例,而立了此碑。如果府学欞星门是在1609年的余震中倒塌的,姜志礼已离泉州知府之行,便不可能列名修理。所以第二说应是误记,把万历三十五年错记为三十七年。第三说既知道是1608年修理了欞星门,虽没有明确说为地震所坏,可以推测应是前一年即1607年秋地震中倒塌的,修欞星门的知县李待问同样也列名修理过因1607年地震损坏的清净寺。
      明建清修的欞星门是一座一列五开的建筑,1974年迁建在开元寺内,迁建前还很牢固。如果当时没有强烈的地震,一下子就倒塌是不容易的。
      (六)泉州城从东北向西南的雉堞
      几乎都倒塌了。街上巨大的石牌坊也部分倒塌
      1.“(万历三十五年)坏……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倾圮殆尽”(《府志》卷七十三《祥异》)。
      2.“(万历三十五年)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卷十五《杂志》)。
      3.“上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
      4.“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其他雉堞坛遗 ,以次缮治”(《府志》卷三十《姜志礼传》)。
      5.“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府志》卷十一《城池》)。
      6.“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副使姚尚德、太守姜志礼请帑金修复,委生员詹仰宪千户张振宗董其役,旬日告成。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县志》卷二《规制志·城池》)。
      明代万历年间的泉州城是一座周围约30里,城墙高2.6丈,城基宽2.4丈,有7个城门,城门上都有门楼,还有140个窝铺,多用花岗石砌筑的宏伟城池。这样牢固的建筑物,在一次地震中竟然“楼铺雉堞多圮”,地震强烈可想而知。还有泉州的石牌坊,从前栉比鳞立,非常壮观,都用大块的花岗石榫接而成,在地震中竟然也“驱倒六座”。城垣与石坊的损坏程度,确属严重。然而,城坊的破坏是1604年地震或1607年地震所致,上述资料各执一说,谁是谁非,应加以辨定。我们认为是1607年秋大地震造成的。其理由之一,在文献与碑刻记述不同时,文献可能有印刷错字,也可能抄录错误,碑刻则由当时的当事人所立,不致错误,应以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丁未(1607)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之句为主据。理由之二,如果是1604年地震,那时姜志礼尚未任泉州知府。城垣破损是国防大事,泉州在嘉靖年间又屡受倭寇侵扰,教训犹新,不可能城墙破损被搁数年后再修,应该立即抢修,以策安全。所以把城墙记为1604年地震破坏,1606姜志礼上任后才修理,难以成立。理由之三,查1607年地震后所有修缮工程,姜志礼都委詹仰宪主持,看来詹是当时的总工程师。城墙也是詹仰宪经办修缮的,并且于短时间内即“旬日造成”,而经费是“请帑金”,即由国家批准拨款。这些更可以证明明王朝对修城的重视,不可能倒塌而任其荒废了两年后再修。所以城垣石坊都是1607年秋天地震时破坏的。
      (七)开元寺及其附属建筑
      也受1607年地震的影响
      开元寺东塔(即镇国塔)在1604年大地震中受损情况已见前述。未见开元寺在1607年大地震中受损的记载,原因在于1606年曾经及时加固一次。据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说:“万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鸠工,葺衅饬坏,计易榱石百有二,捐银一百九十两有余。经始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于八月”。
      紫云大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明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曾重建。大地震前有两次重修,一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檀樾率寺众同修”(《开元寺志·建置》);另一次在万历二十八年,据泉州文管会收藏的当年农历八月刻石的黄凤翔《重修开元寺记》石碑称:“年所历,日就颓毁,檀樾裔孙宪付同安黄君斥资鸠众,稍稍修葺之。而紫云大殿工巨费繁,力寄群缘,势难独任也。……凡八阅月而工告竣。”可见在1604年及1607年两次强地震前的十年左右,紫云大殿已经两次重修了,其中一次还是工巨费繁的大型修建。修建后应该比较牢固的,但是,到了1637年即崇祯十年丁丑,忽然又全部重建,《开元寺志·建置》说:“崇祯丁丑,大参曾公樱、总兵郑公芝龙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壮丽视昔有加矣。”紫云大殿中现存郑芝龙在重建时所铸纪年铁香炉,证明此次重建确有其事。为什么在一次工巨费繁的大修理之后仅隔三十年,就需要全部重建?除了它的损坏程度加速外,别无解释。这三十年中紫云大殿并无火灾、水灾、兵灾的情况发生,而资料上又无直接记载因地震突然倒塌。我们认为,紫云大殿在新修后遇到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而加速其损坏程度,以致相隔不久就非重建不可,这个推测如可成立,那么,1607年强地震对开元寺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八)1607年泉州地震的旁及地区
      ,由于我们所处局部,因而至今还没有弄得太清楚。为此,除《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记录外,我们还初步翻阅了《永春县志》、《德化县志》、《仙游县志》的《祥异》编(明代永春、德化属泉州府;清代泉州府只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五县,所以乾隆《泉州府志》只记这五县的事)既无1607年的资料,也无1604年的资料。但从建筑物来看,下列三条资料可能与地震有关,我们不敢断定,姑提供参考:
      1.安溪龙津桥“万历三十五年知县王贤卿仍造于龙津故处,后圮于水”(《泉州府志》卷十《桥渡·安溪县》)。按安溪虽为多地震区,但桥梁多跨骑狭谷,时受山洪冲垮。可是,这次1607年改造的龙津桥,从时间来说与泉州地震同时期,却无明确记戴其“圮于水”是地震之故,或许是淫雨山洪所坏也未可知。
      2.同安便安桥“万历三十五年通判陈钦福修,复圮,邑人陈廷佐重修”(《泉州府志》卷十《桥渡·同安县》)。从时间来说,便安桥正是1607年修的,但未知是地震前或地震后。
      3.永春县学宫的尊经阁,“经始于丁未十一月十日,明年秋七月告成”(《永春县志》卷七·《颜廷榘尊经阁记》)。永春尊经阁的兴建正是在1607年秋泉州强地震之后的。
      从上述等八个方面的资料进行判断,1607年泉州发生强地震的时间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0月18日,泉州的大型建筑物因此几乎受损坏。
      编辑本段1604年和1607年泉州两次强地震震情
      比较表
      1604年即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7年即明万历三十五年
      主震时间
      “十一月初九日夜连震十余次”(《府志》)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重修洛阳桥记》碑、“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县志》)
      前震
      “十一月初八日泉州地震(《府志》)
      “正月泉州地震”(《府志》)
      震向
      “自东北向西南”(《县志》)
      “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
      编辑本段近代相关记录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泉州海外8.0级地震的强烈影响,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较大潜在地震威胁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来,泉州市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地震对泉州地区的威胁也在急剧增大。
      泉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历史上(公元1640年)发生过8.1级大震,长乐——诏安地震活动断裂带贯穿我市沿海各县市。北西向活动断层与长——诏带在泉州地区交汇。同时,地震发生的频度、强度很高的台湾省与我市仅一水之隔,台湾的强震经常影响到我市。199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十分活跃,1994年9月1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晋江市金井以南海域发生5.3级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发生4.8级地震。
      编辑本段泉州及附近9次中强震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在地震活跃期的1445-1609年中,泉州-汕头地震带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
      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显示不均匀性,即存在着平静 活跃的强弱起伏交替的韵律现象。具体地说,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两个地震活动期,即1445年至1691年为一个地震活动期,另一个地震活动期自1791年起至今。目前福建地震活动仍处在活动期内。在上述两个地震活动期之间有一个近100年(1692 1790年)的平静期,期间没有发生大于4.75级地震,因此两个活动期相对独立是明显的。 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也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周期,即1350-1691年为第一周期,1692年至现今为第二周期。在每个周期里分为4个应变变化阶段,即应变积累阶段、应变加速释放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和应变剩余释放阶段。目前福建地震活动正处于第二周期的应变剩余释放阶段。
      泉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长乐——诏安活动地震带上,历史上(公元1604年)曾在泉州湾外发生八级大震,从构造背景上看,存在发生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可能。近几年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增强我市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实现国务院1994年提出的用十年时间实现中大城市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泉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是全国地震重点防御监视区之一。是国家规定必须按七度抗震设防的城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近几年来闽台地震活动频繁,尤其是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7.6级大地震及一系列强余震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地震形势值得重视。根据几年来我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意见,目前,这一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繁重。
      增强房屋抗震性能,是抗御地震灾害行之有效的办法。到了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尽管地震猛烈,灾情严重,仍有许多寺、庙、塔等古建筑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留存至今。泉州著名的开元寺就是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之一,开元寺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 屋架采用斗拱结构,犹如梁柱之间加斜撑,号称"飞天乐伎",既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又增添了建筑物的美观,带有闽南艺术特色,今存开元寺为清代重修。此外,闽南留存至今的大量明代民房建筑,不仅顶住了1604年大地震的摇撼,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亦未受到损毁,这些建筑物具有整体性好、连接牢、重心低等特点,墙壁一般都用砖、石交错砌筑,墙壁中的木柱或石柱均与屋梁紧密相加斜撑,十分稳定牢固。大地震后,旧城凡用砖的地方,尽改用石砌。至此,泉州城垣全为石砌,成为石头城。也造就了惠安独特的石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风俗民情各异,各地都有成功的建筑经验,全国统一的抗震规范不可能全部包罗进去。因此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当地留传的宝贵经验,可以更有效、更经济地使建筑达到抗震要求,更经济地使建筑达到抗震要求,以减轻未来大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

    一周热点问题

    欢迎登录生活常识百科宝典
    关闭
     加载中...